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知识点1 社会知觉及影响主观因素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包括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知觉;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知识点2 印象形成及效应
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第一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熟悉的人,易出现近因效应;不熟悉的人,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
个体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性质,会使人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知识点3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总体印象:把各个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加法模式:人们形成总体印象参考的是各种品质评分值的总和。
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根据重要性确定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中心品质模式:根据几个重要、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知识点4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或叫印象控制,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
认知者来说重点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重点是信息输出。
印象管理的作用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角色的期待。
印象管理策略
-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 隐藏自我和自我抬高
-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 投人所好
知识点5 归因及行为原因分类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
原因 | 描述 |
---|---|
内因 | 个人特征:人格、动机、情绪、努力程度 |
外因 | 外部条件: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 |
稳定性原因 | 内部:人格特征、能力 外部:工作性质、任务难度 |
易变性原因 | 内部:情绪 外部:气候条件 |
可控性原因 | 努力程度 |
不可控原因 | 智力因素、工作难度 |
知识点6 控制点理论和归因原则
控制点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内控者和外控者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认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并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外控者:认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造成的,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努力无济于事。
归因原则
海德 不变性原则
凯利 折扣原则
凯利 协变原则
知识点7 归因三维理论
归因的三维理论
归因时同时要考虑的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特异性。
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归因结果
三种信息 | 归因结果 |
---|---|
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 | 刺激客体 |
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 | 行为主体 |
高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 | 背景 |
知识点8 影响归因的因素
影响归因的因素
- 社会视角
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 自我价值保护
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