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技能

1 建立咨询关系

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具有重要意义

  •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
  •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
  •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

怎样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尊重、热情、共情、真诚、积极关注

咨询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

  • 求助者:咨询动机、合作态度、期望程度、悟性水平、觉察水平
  • 心理咨询师:咨询理念、咨询态度、个性特征

因此,建立与维护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任务

1.1 尊重

1.1.1 工作程序与相关知识

尊重的含义

尊重就是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 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 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无条件尊重”求助者。

尊重在心理咨询中的意义

  • 打消顾虑,提供安全、温暖氛围,敞开心扉,自由表达。
  • 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获得自我价值感,助人效果。
  • 激发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发潜能,改变自我力量。

1.1.2 准确表达尊重

无条件接纳、平等 、礼貌 、信任、保护隐私、真诚

1.1.3 注意事项

完整接纳求助者;平等、一视同仁;礼仪、礼貌待人;信任求助者;隐私保护;真诚;难以接纳时转介,也是一种尊重;

1.2 热情

1.2.1 工作程序与相关知识

热情的意义

热情是心理咨询师助人愿望的真诚流露,也是热情助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尊重而不热情,显得公事公办,将两者结合, 情理交融,感人至深。热情应该体现在咨询的整个过程。

1.2.2 准确表达热情

  • 在初诊接待阶段打好热情的基础。
  • 通过倾听和非言语行为,表达热情。
  • 咨询中认真、耐心、不厌其烦,是热情最好表达。
  • 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

1.2.3 注意事项

  • 始终充满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地帮助求助者,而不是对 求助者漠不关心。
  • 咨询师应该认真、热情地帮助求助者表达。
  • 求助者叙述时应该做好倾听,耐心、细致地循循善诱,不 因求助者表达的内容而批评指责求助者。
  • 当遇到阻碍咨询因素时,更应对求助者表现出热情和耐心。
  • 在求助者出现反复时应耐心,不急躁、应不厌其烦、热情地帮助求助者。

1.3 真诚

1.3.1 工作程序与相关知识

真诚的含义

真诚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真实的我” 、 “ 真诚的我”的角色,没有防御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 下,不带假面具表里如一、真实可信。

真诚的重要意义

  • 真诚可以为咨询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求助者敞开心扉,袒露内心,感觉被接纳、被信任、被保护的。
  • 真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求助者学会真实地与咨询 师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改变。

1.3.2 准确表达真诚

  • 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
  • 真诚应该实事求是
  • 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 表达真诚应该适度
  • 表达真诚体现在非言语交流
  • 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
  • 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

1.3.3 注意事项

  • 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说实话不完全是真诚。
  • 真诚不能脱离事实,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 不能有感而发,忘情发泄自己的内心世界。
  • 表达真诚适可而止,过度的真诚反而适得其反。
  • 表达真诚还体现非言语上,身体姿势、目光、声音等。
  • 表达真诚应根据咨询的进程而有所变化。

1.4 共情

1.4.1 工作程序与相关知识

共情的定义

咨询师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理解及体验就是共情。又称为 “同感心” 、 “同理心” 、 “通情达理” 、 “设身处地”等等。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

共情的具体含义

  • 深入体验求助者的情感与思维。
  • 把握和理解求助者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
  • 传达理解,影响并反馈。

共情的意义

  • 设身处地地、准确理解,把握内心世界。
  • 求助者感到是被理解、接纳的,促进咨询关系。
  • 鼓励并促进自我探索,促进自我表达,认识自我。
  • 共情可以直接起到明显的助人效果。

缺乏共情的表现或后果

  • 求助者可能感到失望
  • 求助者可能觉得受到伤害
  • 影响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
  • 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

1.4.2 准确表达共情

  • 从求助者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 能设身处地地理解。
  • 表达应因人而异。
  • 把握时机,共情适度。
  • 善于把握角色。
  • 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 考虑求助者特点与文化特征。
  • 验证共情。

1.4.3 注意事项

  • 求助者角度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 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
  • 不能一视同仁,因人、因事而异,视情而定。
  • 把握时机,共情适度,恰到好处。
  • 善于实现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 善于使用躯体语言,注重姿势、目光、声音等。
  • 考虑求助者性别、年龄、文化等特征。
  • 不断验证共情,得到反馈并及时修正。

1.5 积极关注

1.5.1 工作程序与相关知识

积极关注的含义

积极关注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 性的方面予以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心理咨询 师应把积极关注贯穿整个咨询过程

积极关注的意义

  • 积极关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沟通,本身 具有咨询效果。
  • 帮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准确认识自己。
  • 帮助求助者树立信心、挖掘潜能,促进向咨询目标前进。

1.5.2 准确表达积极关注

  • 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
  • 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地看待自己。
  • 避免盲目乐观。
  • 反对过分消极。
  • 立足实事求是。

1.5.3 注意事项

  • 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既要看到求助者失败、缺点与不足,还应看到其长处、优点等。
  • 帮助求助者积极关注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等, 自己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与资源。
  • 应该避免盲目乐观。
  • 应该避免过分消极。
  • 应该尊重现实,实事求是。
  • 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这也是咨询的最高目标。

2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2.1 商定咨询目标

全面深入地了解求助者

咨询师收集资料应围绕以下七个问题进行:who、what、when、where、why、which、how

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应采用热情、诚恳、平等、 负责的态度,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问 题采取相应的会谈方式。

年龄特征、性格特征、问题特征 、文化特征

可以参照的思路

  • 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 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 深入深讨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咨询师在倾听求助者叙述、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时,要避 免先入为主。

咨询目标的理解

  • 咨询目标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目标。
  • 咨询目标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 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目标。
  • 咨询目标既是求助者目标,也是咨询师目标。
  • 咨询目标是双方共同要实现的目标。

咨询目标的来源

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共同商定”。

商定咨询目标的时机

求助者具体问题、心理问题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也知 晓了求助者问题的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等,也掌握了求助者的认知、行为、情绪及个性等。

咨询目标的特征

心理学范畴、可行的、多层统一的、积极的、可以评估的、具体或量化的双方接受的

如何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 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咨询目标分轻重缓急,不宜同时展开多个。主次难易之分,先主后次、先难后易或者先次后主、先易后难。
  • 求助者的问题有主次难易之分。

双方商定咨询目标

  • 既考虑求助者问题和需要,又要参考合适咨询理论。
  • 既有具体小目标,又要有发展和完善的大目标。
  • 咨询目标商定是个过程,随咨询不断深入而改变。
  • 咨询实践中,可能咨询师与求助者的目标不太一致,经讨论还是难以统一,应以求助者的目标为主。

咨询目标的整合

  • 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
  • 确定具体目标时,始终以终极目标为指导思想。
  • 大目标即终极目标: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实现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 小目标即具体目标:结合求助者具体情况来确定。
  • 终极目标作为一种人生的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商定咨询目标的注意事项

  • 求助者并不都能提供有效的咨询目标。
  • 某些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可能存在错误观念。
    • 有些咨询师持完全中立的态度。
    • 有些咨询师给求助者灌输、传输健康的价值观
    • 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 有些咨询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

  • 人本主义学派把自我实现作为咨询目标。
  • 行为主义学派:学习建设性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
  • 精神分析学派:潜意识意识化,重组人格。
  • 完形学派:觉察此时此刻的经验,激励承担责任。
  • 理性情绪学派:消除自我失败观,理性生活。
  • 交互分析学派:成为自主性,达到想要成为的人。
  • 现实治疗学派:学习真实与负责行为,成功统整感。

2.2 商定咨询方案

划分咨询阶段

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摄入性谈话、观察了解、心理测验等收集资料,明确问题、产生原因、严重程度,做出诊断。

咨询阶段:核心、最重要的实质性阶段,内容:调整动机、商定目标方案,实施方案。任务: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促进求助者的发展与成长。

巩固阶段: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获得的成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制定咨询方案

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的计划,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必需的。

  • 咨询方案使咨询双方明确咨询方向和目标。
  • 咨询方案使咨询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
  • 咨询方案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
  • 咨询方案便于操作、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

咨询方案的内容

咨询目标;原理、方法、过程;效果及评价手段;双方的责权义;时间与次数安排;咨询相关费用;其他问题及说明;双方商定可以改变;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 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 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 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 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 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 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 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 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

  • 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 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 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 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 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 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 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 资格等相关证件。
  • 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
  • 尊重求助者,遵守约定,如有特殊提前告知求助者。

3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3.1 实施咨询方案的策略与框架

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 心理咨询本质是咨询师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促进求助者对自身问题进行探索和有所改变,从而实现咨询目标。
  • 为使咨询取得进展,关键是要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 咨询师有必要向求助者明确说明心理咨询的实质、咨询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因。

对求助者启发、引导、支持、鼓励

咨询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启发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对求助者予以支持和鼓励,推动 求助者向着咨询目标前进。

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

启发引导:对求助者的启发引导归纳为:启发引导求助者建立良好人 际关系;深化自我认识;认识、领悟、解决内部冲突;矫正错 误认识;学会接纳现实;增强心理自由度;构建新行为模式等。

咨询中应以促进求助者的成长为主,自己去探索解决自身问题,并由此获得心理成长,最终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鼓励支持:咨询师对求助者支持和鼓励的作用:提升求助者解决自 身问题的信心;激发求助者改变自我的内在力量;强化求助者的咨询动机;求助者向着咨询目标探索、实践;求助者敢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咨询顺利进行。

咨询师掌握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都可以起到支持 和鼓励的作用。

3.2 参与性技术

3.2.1 倾听技术

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适度参与。不仅用耳听,而是要用心听,鼓励性回应。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 打断求助者,作道德或正确性判断。
  • 急于下结论。
  • 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 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 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3.2.2 开放式提问技术与封闭式提问技术

开放式提问

作用:详细收集资料信息。

提问词:为什么、怎么样、愿不愿意、能不能、如何等等。

注意:开放式提问应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

封闭式提问

作用: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

提问词:“是不是” 、 “对不对” 、 “有没有”等词。

注意:一般不能过多地使用,否则陷入被动回答中,甚至产 生沉默阻碍咨询。

3.2.3 鼓励技术

鼓励技术,就是咨询师通过语言等对求助者进行鼓励,鼓励其进行自我探索和改变。

鼓励技术可表现为咨询师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 、 “讲下去” 、 “还有吗”等。

通过鼓励技术可以促进会谈,促进求助者的表达与探索,引导求助者向某一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索。

3.2.4 重复技术

重复技术就是咨询师直接重复求助者刚刚所陈述的某句话, 引起求助者对自己某句话的重视或关注,以明确要表达的内容。

通过重复技术,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理解更加深入、准确,由此促进了咨询的顺利和进行。

3.2.5 内容反应

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陈述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目的。

内容反应技术的目的是加强理解、促进沟通。

3.2.6 情感反应

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内 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合,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 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

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一般地说,两者是同时的

最有效方式是针对求助者现在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捕捉求助者瞬间的感觉

3.2.7 具体化

具体化技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题目的观 点以及题目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

当求助者出现以下情况(问题模糊、过分概括、概念不清)时,咨询师应使用具体化技术。

3.2.8 参与性概述

参与性概述指咨询师把求助者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等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述出来,相当于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的整合。

参与性概述可使求助者再一次回顾自己的所述,并使咨询面谈有一个暂停调整的机会。可用于一次面谈结束前,可用于一个阶段完成时,也可用于一般情况。

3.2.9 非言语行为

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的各种含义,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并妥善运用,是一个优秀咨询师的基本功。

全面观察非言语行为,咨询师把动作群放在某种情境中来了解。

如何看待言语内容与非言语内容不一致。

3.3 影响性技术

3.3.1 画面技术

面质又称“质疑” 、 “对质” 、 “对峙” 、 “对抗” 、 “正视现实”等,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求助者常见的矛盾

理想与实现不一致;言行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咨访意见不一致;

使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

  • 以事实根据为前提
  • 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
  • 避免个人发泄
  • 可用尝试面质“似乎”
  • 避免无情攻击

咨询中使用面质技术是必要的,但要谨慎,要和支持结合起来。

3.3.2 解释技术

解释指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

  • 解释是面谈技巧中最复杂的一种,属于内容表达。
  • 解释侧重于对某一问题做理论上的分析,而内容表达则是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等。
  • 进行解释时,首先应深入了解情况,准确把握,否则,做出的解释势必产生偏差。
  • 解释因人而异,通俗易懂,容易被求助者接受。
  • 咨询师不能把解释强加给求助者,最有效解释是与求助者的思想基础、理论取向有某种程度的吻合。

3.3.3 指导技术

指导指咨询师直接地告诉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者 以某种方式行动。

指导技术是对求助者影响最明显的一种咨询技术。

心理分析学派指导求助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寻找问题的根源。

行为主义学派指导求助者做各种训练

完形学派习惯于做角色扮演指导。

理性情绪学派指导求助者用合理观念代替不合理观念

注意:指导明确,叙述应清楚,真正理解;不能强迫求助 者执行;指导可以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3.3.4 情感表达技术

情感表达就是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 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

情感表达:咨询师表达自己及对求助者的喜怒哀乐。

情感反应:咨询师将求助者的情感内容整理后进行反馈。

3.3.5 内容表达技术

内容表达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 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

各项影响技术都属于内容表达,如指导、解释、自我开放、影 响性概述、反馈、忠告和建议等。

内容表达: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

内容反应:咨询师反映求助者的叙述。

3.3.6 自我开放技术

自我开放也称“自我暴露” 、 “自我表露”,是指咨询 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历、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  

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

第二种形式是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自我开放的作用

  • 促进咨询关系。
  • 促进自我开放和深入地了解自己。
  • 加强咨询效果为准则。

3.3.7 影响性概述

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组织整理后, 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为影响性概述

影响性概述可在面谈中间使用,也可在结束时使用, 有时常和参与性概述一起使用。

影响性概述:概述的咨询师表达的观点。

参与性概述:概述的是求助者叙述内容。

3.3.8 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非言语行为可伴随言语内容一起出现,对言语内容作补充、 修正;或独立出现,代表独立意义。咨询师应理解把握非言语 行为,准确传达共情,促进咨询。非言语行为还受咨询师价值观、信念等影响。

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

加强语言;配合语言;实现反馈;传达情感;

目光注视:如果说话者讲完某句话或某个词后将目光移开, 若听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

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及步态;

3.4 放松训练

3.4.1 工作程序与相关知识

放松疗法原理

  • 放松训练又称“松弛训练”,是 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 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心 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 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 放松训练就是训练求助者,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己全身肌肉放 松,以便随时保持心情轻松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
  • 放松疗法是一种求助者完全可以掌握的解决紧张焦虑等情 绪困扰及躯体症状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有效,较 少受时间、地点、经费等条件限制,还可以提高求助者改善症 状的速度。

放松疗法的操作步骤

  • 咨询师介绍原理
  • 咨询师进行示范、指导
  • 强化求助者的练习
  • 指导求助者用掌握的放松方法,代替紧张焦虑

放松疗法的种类

  • 呼吸放松法(鼻腔呼吸放松法、腹式呼吸放松法、控制呼吸放松法)
    • 呼吸放松法要求呼气的时间比吸气的时间长。呼吸放松法要求用嘴巴缓缓呼气,用鼻子深吸气。
  • 肌肉放松法
  • 想象放松法(由求助者提供场景)

3.4.2 注意事项

第一次放松训练,咨询师应该给求助者示范,减轻求 助者的焦虑,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

放松训练中可以使用的放松法有多种,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联合使用,但一般以一两种为宜,不宜过多。

放松疗法关键是放松,既强调身体、肌肉放松,更强调精神、心理放松,咨询师要帮助求助者体验身体放松 后体验。

求助者在练习放松疗法时,应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 避免各种干扰,通过训练真正达到放松效果。

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在训练开始时,口头语引导更便于求助者接受和掌握。

放松疗法对想象力强、容易受暗示的求助者效果较好, 对独立性强而想象力差的求助者可能效果不显著。

促进求助者领悟,放松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在日常生活 环境中可以随时做到随意的放松,并运用自如

3.5 阳性强化法

3.5.1 工作程序

基本原理

  •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
  • 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产生和出 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
  • 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阳性强化法也称“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 。

阳性强化法的操作过程

明确目标行为:选定的目标行为越具体越好。

监控目标行为:详细观察和记录该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制约因素。

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

实施强化

追踪评估

阳性强化法的注意事项

  • 阳性强化法要改变的行为应该单一、具体。
  • 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强化不可提前或错后。
  • 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3.5.2 相关知识

行为疗法基础理论

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矫正疗法”或“行为治疗” 。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南非的沃尔普和拉扎洛斯以及班杜拉和贝克等人。

基本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 论等。行为疗法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

沃尔普建立第一个系统的行为治疗模式,称为交互抑制系统脱敏法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应用在咨询与治疗中, 被称为行为矫正

认知行为治疗是吸收了行为技术和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成分而提出的。

行为矫正的常用方法

  • 增强法:正强化是指给予正性强化物;负强化是指撤销惩罚物。
  • 惩罚法:一是给予个体不喜欢的强化物或厌恶刺激; 二是撤销个体还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一般性惩罚包括给予 批评、罚款、劳动改造等。特殊性惩罚包括束缚身体、隔离、 厌恶疗法等。
  • 消退法:指对不良行为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
  • 代币管制法: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

建立新行为的常用技术

行为塑造技术: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

行为渐隐技术:行为渐隐技术就是通过利用明显刺激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差异强化策略应用

  • 强化作用
    • 前提:护士出现时
    • 反应:威廉姆斯太太谈论积极的事
    • 后果:护士对其加以关注
    • 结果:以后护士出现时,威廉姆斯太太更有可能说积极的事。
  • 终止作用
    • 前提:护士出现时
    • 反应:威廉姆斯太太抱怨
    • 后果:护士对其不予注意
    • 结果:以后威廉姆斯太太可能就很少对护士抱怨了。

3.6 合理情绪疗法

3.6.1 工作程序

RET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RET)埃里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方法,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 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 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 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RET疗法的工作阶段

  • 心理诊断阶段:介绍ABC理论,并寻找求助者ABC,分析引起 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
  • 领悟阶段:进一步认识和领悟其情绪行为是由认知造成而非 事件本身;进一步认识和领悟到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进 一步认识和领悟到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 修通阶段:修正或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 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解轻或消除。整个疗法核心阶段。
  • 再教育阶段:进一步摆脱不合理信念,是新的观念得以强化, 咨询结束后仍能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更好适应现实生活。应用 技能训练,如自信、放松、问题解决和社交技能训练。

修通技术

  •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最常用、最具特色,源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产婆术。 黄金规则: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 产婆术的辩论基本思路:从求助者信念出发进行推论。
  •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首先想象进入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并体验;然后改变不恰当的情绪体验;最后停止想象。
  • 家庭作业 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 其他方法自我管理程序、停留于此、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

 

注意事项

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辩论者,扮演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

合理情绪疗法以认知倾向为主,充分发挥并调动自己与认 知功能,指出求助者不合理认知方式,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 知方式代替。

合理情绪疗法对年轻、智力和文化程度高、领悟力较强的人更有效。

咨询师可能存在不合理信念也会影响阻碍治疗取得成功。

3.6.2 相关知识

ABC理论

A: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信念(beliefs)

C:情绪、行为反应(consequences)

D:辨论(disputing)

E:效果(an effective philosophy)

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的5条区别

  • 合理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不合理信念 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
  • 合理信念能使人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生活愉快;不合 理信念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 合理信念能使人更快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合理信念使人 难以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
  • 合理信念会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而不合理信念主动 介入他人的麻烦。
  • 合理信念能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困扰;不合理信念 长时间无法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造成不适当的反应。

常见的非理性信念的特征

  • 绝对化的要求
    • 绝对化要求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 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通常“必须”和“应该”这类 字眼联系在一起的。
    • “我必须获得成功” , “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 。
  • 糟糕至极
    • 糟糕至极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 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样的事情发生简直太可怕了。
  • 过度概括
    • 过度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 “我这次拜会客户被拒绝了,我不适合做销售。 ” “我这次课讲砸了,不是一个合格老师。”

合理情绪疗法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即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埃利斯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目标: 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 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  

首先.尽可能针对求助者症状的改变(不完美目标)。  

其次.尽可能帮助他们减少其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 活中出现的倾向性(完美目标)——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 的人生哲学,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3.7 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

3.7.1 多话

多话指咨询中求助者或咨询师大量叙述与咨询没有关系 的内容,从而影响咨询效果、阻碍咨询进行的现象。

多话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 对多话的判定
  • 与咨询师有关的原因
  • 与求助者有关的原因

求助者多话的类型和表现

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

对多话的处理

宣泄型、倾吐型的求助者,应充分尊重他们的需要、耐心 地倾听、给以安全感、理解和爱护,必须时给予指导。

癔症型多话,咨询师只要给予注意就能满足他的要求。

表白型的求助者没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缺乏自知,认真倾 听,不能对其指责或评论,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多从不同角度 启发引导。

掩饰型的健谈一般不会出现开场,而是在将要涉及或已涉 及某一敏感问题时出现。

外向型的求助者,咨询师要善于及时把会谈引入正题。

无论哪种类型的多话,均可以利用内容反应技术加提出新 问题的方式处理。

3.7.2 沉默

沉默是指当需要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而回答题时,求助者 出现了停止回答与探索的现象,阻碍了咨询的顺利进行。

沉默的表现与原因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咨询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咨询师在 沉默出现时,要保持镇静,咨询师的急躁不安会加强求助者沉 默时的紧张,有时甚至产生对立的气氛,同时会降低咨询师在 求助者心目中的形象。

沉默现象是咨询过程中的一种危机,也可能是一种契机

沉默的处理

怀疑型沉默:应重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同时注意提高面谈的技巧。

茫然型沉默:应进行很好的倾听,通过内容反应和表达技术,促进求助者的充分表达,帮助求助者深化认识。

情绪型沉默:应多使用情感反应和表达技术,通过共情, 缓解情绪。

思考型沉默:由于思考问题所引起,咨询师可以等待,同 时以微笑、目光、点头等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

内向型沉默: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加以引导,多用倾听技 巧,多作鼓励性反应,鼓励求助者表达。

反抗型沉默:求助者本人不愿咨询引起沉默,咨询师的处 理更应注意方式、方法。

3.7.3 依赖

依赖的表现和原因

“您帮我分析分析”不宜觉察型; “可我就是想不出来”阻抗型; “我该怎么处理”间接型; “您告诉我该不该离婚”直接型

来自求助者原因:不理解心理咨询实质;养成依赖的个性和不愿意 承受抉择的痛苦等。

对依赖的处理

  • 咨询师务必向求助者讲清心理咨询的性质,发生效果的机 制,使求助者对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对效果有理性的期待。
  • 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依赖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应鼓励求 助者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努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 咨询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咨询理念,以促进求助者的心理成 长,促进心理能力提高,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为己任。

3.7.4 移情

移情指是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

移情的表现与原因

移情通常分两种不同的类型:

  • 负移情:表现出对咨询师的不满、拒绝、敌对等情绪 和行动。

  • 正移情:表现出对咨询师的好感、喜爱、敬仰、爱慕、 依恋、顺从等情绪和行为。

处理移情现象

学会区别移情和依赖

依赖:一种信任,寻求现实帮助,遇到困难时才求助,心理依靠,现实目标,感情色彩淡。

移情:一种好感,弥补过去感情,常想见到咨询师,寻求感情依靠,寻找替代物,移情者浓。

心理咨询中出现移情是正常现象。移情是心理咨询和心理 治疗过程中的过渡症状

咨询师难以处理的移情:果断地、及早地转介

咨询师鼓励求助者继续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活动。

3.7.5 阻抗

阻抗的定义

阻抗本质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自我暴露与自我 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

弗洛伊德认为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

行为主义者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

阻抗产生的原因

  • 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 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 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阻抗的表现形式

  • 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寡语、赘言。
  • 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议论小事、假提问题。
  • 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包括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
  • 咨询关系上的阻抗:包括不履行安排、诱惑咨询师、请客送礼。

处理阻抗时应注意事项

  •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解除戒备心理。
  • 正确地进行心理诊断和分析。
  • 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抗。
  • 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应对阻抗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抗,了解阻抗产生的原 因,以便最终突破阻抗,使咨询取得进展。

3.8 咨询效果评估

3.8.1 阶段小结与效果巩固

  • 每次咨询效果的小结:咨询师的小结、求助者的小结、双方共同讨论。
  • 商讨下次咨询任务
  • 布置家庭作业
  • 正视与处理咨询中的反复现象
  • 处理咨询失误 咨询结果4种:效果显著,问题顺利解决;效果较好,问题基本解决;有一定效果,问题依然存在;效果不明显,问题基本没解决。

3.8.2 咨询效果评估

评估的时间点:任何时间。

评估的内容:咨询目标。

咨询效果评估的维度

  • 求助者自我评定
  • 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
  • 周围人士的评定
  • 心理测验结果比较
  • 咨询师的评定
  • 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咨询效果评估的困难、复杂性

  • 效果评估的标准问题
  • 安慰剂作用
  • 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心理咨询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应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 设对照组
  • 随机安排
  • 客观评分
  • 进行随访

心理咨询的效果

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视为咨询师求助者咨询方法三者相 互作用的函数,共同影响咨询效果。

制约心理咨询有效性因素

  • 一般性有效因素(求助动机、对咨询师信心及咨询师尊重)
  • 特殊性有效因素(针对性咨询)
  • 求助者本身的适应能力与复愈能力

心理咨询有效的共同因素

  • 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
  • 求治动机和积极态度
  • 双方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 咨询师本身特征
  • 促进求助者认知改变、情绪调节和行为改变

心理咨询效果作用机制

  • 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绪而缓解情绪压力
  • 鼓励倾诉内心痛苦并针对性指导
  • 探寻前意识与使求助者领悟
  • 改变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 学习与训练来建立有效行为模式
  • 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

3.8.3 咨询关系的匹配与转介处理

选择合适的咨询对象

智力正常、年龄适宜、内容适合、人格正常、动机正确、 信任度高、行动自觉、匹配性好。

判断求助者是否适宜自己咨询

不适宜有三类:(1)欠缺型 (2)忌讳型 (3)冲突型

对咨询关系不匹配的处理

  • 调整咨询关系的匹配程度
  • 在无法匹配的情况下转介

转介的注意事项

  • 应当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 咨询师应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基本情况下,尤其是其专业特长。
  • 在转介时向新咨询师详细地介绍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提供的隐私,否则就是对求助者不尊重。
  • 如有必要,原咨询师可以与新咨询师交流,包括咨询情况,这属于职业交流,但一般不得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3.8.4 案例记录整理与保管

掌握案例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案例记录的基本要求:缺少纪录的咨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咨询。

心理咨询记录分为:

  • 每次咨询记录
  • 总结几次咨询情况的记录
  • 中止或终结时的记录

每次咨询记录:来访者的特征;谈话内容概要记录(第一人称);印象总结;综合话题、主诉和问题

阶段性小结记录:经过一览表或经过概要,总结4-5次咨询概要;主要内容: 谈话内容概要;求助者的变化

结束或中断咨询的总结记录

3.8.5 咨询关系的结束

确定咨询结束的时间:一般而言,基本达到咨询目标,双方都认为可结束为宜。

全面回顾和总结

帮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经验:助人自助——求助者自己学会去如何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 各种心理问题和人生课题,逐步走向成熟。

让求助者接受离别:逐渐结束或预告结束。

结束咨询关系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激励双方努力实现咨询目标。

使求助者已经改变的情绪、行为得以有效保持,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去。

结束咨询关系标志着求助者的成长:结束咨询关系时,咨询师应遵循的原则;咨询师结束咨询关系的注意事项

4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

4.1 系统脱敏法

4.1.1 工作程序

学习放松技巧

肌肉放松法,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68次即可学会放松。要求求助者反复练习,运用自如。

建构焦虑等级

要求求助者本人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排一个顺序, 从引起最小的焦虑到最大的焦虑。(由小到大)

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 注意: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 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

系统脱敏

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每次 放松后咨询师都要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继续放松。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

4.1.2 相关知识

基本原理——交互抑制作用

系统脱敏疗法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研究

沃尔普实验性神经症:沃尔普以全身松弛代替食物作用,以想象自己暴露于可怕的刺激物面前代替实际暴露,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其基本原理是交互抑制作用

系统脱敏疗法基本思想: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 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 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用放松对抗焦虑)

构建焦虑等级表

事件 SUD

4.1.3 注意事项

如果引起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不同焦虑等级表。

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变化。

系统脱敏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将焦虑 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分数跨度不要太大。

有的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降低焦虑水平,应改用其他方法。

4.2 冲击疗法

4.2.1 基本原理

冲击疗法又叫满灌疗法或暴露疗法,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 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它通过细心控制环境,让 求助者持续暴露在现实或想象的唤起强烈焦虑情绪的情境中。 由于恐惧的结果最终并不发生,恐惧情绪最终会减轻。

冲击疗法的种类:现实冲击疗法;想象冲击疗法;

优点:A.不限制产生焦虑性质的情境。 B.不会造成再造性创伤情境。

冲击疗法对过度恐惧治疗很有成效。

4.2.2 工作程序

筛选确定治疗对象

冲击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应做详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必须排除以下情况:

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老人、儿童、孕妇、身体虚弱者;精神病性患者。

签订治疗协议

告知冲击治疗原理、过程和可能出现情况。

满足知情权,达成协议。

治疗准备工作

确定刺激物:强烈的

布置治疗室(场所):一般在治疗室。

准备应急药品(安定、心得安、肾上腺素)。

实施冲击治疗

排空大小便,穿戴简单宽松。

迅速、猛烈呈现刺激物。

求助者提出中止治疗,应酌情处理

力求达到情绪极限,以情绪的逆转为标志。

通常每次30-60分钟,一般实施2-4次每日1次或间日1次

4.2.3 相关知识

动物实验:面临恐怖性刺激,而无法逃离现场,承受极其 痛苦的刺激,当刺激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恐惧反应逐渐减轻, 甚至最终消失。

冲击疗法与系统脱敏法的区别

  • 程序不同:简洁,没有等级设计(一步到位)。
  • 原理不同:消退抑制,并非交互抑制。

冲击疗法的特点

  • 优点:方法简单、疗程短、收效快。

  • 缺点:求助者痛苦大,实施难,可能欲速则不达。

4.2.4 注意事项

从伦理角度,求助者对冲击疗法有足够的了解,签订行为治疗协议。

治疗过程中不应随意中止,应酌情而定。

如果出现下述情况应停止:通气过度综合症;昏厥或休克;

4.3 厌恶疗法

4.3.1 基本原理

通过附加某种刺激,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应行为时, 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反复实施,将不 适行为与厌恶刺激行为建立条件联系。以后只要求助者 进行不适行为,就会同样产生厌恶反应。为了避免厌恶 体验,求助者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4.3.2 工作程序

确定靶症状

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达到其产生的不快要压倒原有 不适行为快感的程度。

选用厌恶刺激

电刺激:忍受最大电流1/4为基本电流,安放前臂

药物刺激:吐酒石、吐根硷、阿朴吗啡;剑毒类。

想象刺激:语言提示进入想象,如内隐致敏法

其他刺激:憋气、羞辱、强烈光线、噪音、针刺等。

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并应该同步进行。

4.3.3 相关知识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动物实验:走向食物盘 准备进食时,电流刺激,进食行为停止。

1929 Kantorvich 电刺激治疗酒瘾。

1935 W L Max 电刺激治疗同性恋。

1966 Cautela 内隐致敏法—想象厌恶刺激。

4.3.4 注意事项

厌恶疗法严格控制条件下使用。

签订知情同意书。

靶症状单一且具体。

4.4 模仿法

4.4.1 基本原理

模仿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 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4.4.2 工作程序

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咨询师首先要评估求助者的模仿能力。

设计示范行为:示范情景尽可能真实;示范顺序应该由易到难。

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咨询师对正确行为给予及时强化。

4.4.3 相关知识

模仿法的具体方式

生活示范;象征性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

4.4.4 注意事项

年龄,年轻的求助者更加适合。

强调示范者的作用,示范者与模仿者共同点越多越好。 示范者的表现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示范者的感染力、模仿 者的动机都会影响效果。

正确行为的强化应该适时和恰当。

4.5 生物反馈疗法

4.5.1 基本原理

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字、图形或声音、光等反馈信号,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了解自身内脏机能状况,从而调整自身内脏状态,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5.2 工作程序

治疗前的准备

专门治疗室: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度湿度适宜。

熟练掌握仪器使用方法方法。

讲解生物反馈原理、方法、特点和功效。

来访者的主动参与是生物反馈疗法成败的关键

诊室训练 [咨询室训练]

时间:餐后30分钟后

姿势:仰卧,衣带宽松

仪器:安放电极

基线:测量极限值

训练:预设变动值

沟通:了解体验

变换:变换体位继续练习

疗程:每次30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递减。

家庭训练 [咨询室外训练]

环境和姿势与咨询室相同。目的:巩固疗效。

前期使用仪器训练,以后逐渐脱离仪器。

开始时,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

熟练后,每日的练习次数增加而练习的时间缩短。

4.5.3 相关知识

瑜伽说明:植物性神经是可以被随意控制的。巴甫洛夫最早发现内脏条件反射。米勒发现“强化”可以操作植物性神经 活动。夏皮诺最早将生物反馈应用与临床。

临床常用生物反馈仪的分类

  • 肌电生物反馈仪(最普遍) 安放在前臂和前额
  • 皮肤电反馈仪
  • 皮肤温度(皮温)生物反馈仪
  • 脑电生物反馈仪
  • 其他反馈仪

4.5.4 注意事项

适应症

睡眠障碍,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某些心身疾病、书写痉挛;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等。

禁忌症

急性期精神病;自杀、兴奋不合作求助者;头晕、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求助者。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强调主动参与的意义。

4.6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原理和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代表人物

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特点

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短期和教育性治疗。

4.6.1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操作步骤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咨询师要扮演诊断者教育者双重角色。

确定咨询目标

根本目标就是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 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提问:提出问题,把注意力导向与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 方面。

自我审查:鼓励求助者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 进行体验和反省。

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是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 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建议:建议求助者进行某项活动,如减少洗手次数。

演示:设定情形进行扮演,通过扮演角色客观看到自己。

模仿:模仿他人活动,如社交恐惧症。

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是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

灾变去除:严密逻辑分析说明对不良后果估计过高。

重新归因:说明其思维的不现实性,做更客观归因。

认知重建:用正确认知代替不合理认知。

语义分析技术主要针对求助者错误的自我概念。

主—谓—表(我是××) 如:我是个毫无价值的人。

我(客体+行为),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行为和事件,如:客体:我的呼吸、身体、头 发;行为:我说话、走路、跑步。

表语:太过概括的概念无法评定是没有意义的。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两点:

将“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价。

咨询师引导求助者按一定层次进行练习,这种技术不一定只在咨询中进行,可在家庭作业中进行。

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错误认知->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强化错误认知—> 行为矫正—>改变认知

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认知复习就是以布置家庭作业或让求助者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的方法给求助者提出某些相应的任务,实际上 是前几个咨询过程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进一步延伸。

4.6.2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 力情境的策略。

  • 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引发焦虑的情境
  • 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 教给求助者觉察压力情境下引发焦虑的认知。
  • 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 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压力接种训练(SIT)

概念阶段:理解压力,压力情景反应,认知、情绪在压力中的角色, 系统观察自己的内部陈述,监控不适行为(开放性日记)。

技能活动和复述阶段: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压 力情境。如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自我 指导训练。

应用和完成阶段: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 下去。

4.6.3 相关知识

贝克的认知疗法

  • 共同感受:知觉和思维过程。
  • 自动化思维:判断、推理和思维是自动的、模糊的、跳 跃的。
  • 规则:个体在成长中习得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 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中的错误观念不能内 省,过分按规则办事等会产生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

贝克的错误认知

  • 主观推断:没有支持性的或相关的根据就得出结论。
  • 选择性概括:依据一个事件某个细节就形成结论。
  • 过度概括:由一个偶然事件得出一种极端信念。
  • 夸大或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事件 或情境。
  • 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外部事件与自己联 系起来的倾向。
  • 贴标签和贴错标签:根据缺点或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 个人或定义一个人的本质。
  • 极端思维: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

贝克五种认知治疗技术

识别自动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核心技术);去中心化;忧郁和焦虑水平监控;

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错误的自我概念:个体对自我的不正确或不适当的评价。 错误自我概念是以群集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错误观念群 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

雷米提出“中心——边缘”模型:群集中的错误观念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核心的错误观念支配那些次要的错误观念。核心的错误观念不能排除,就无法解决问题。

只有解决了表层的或边缘的错误观念,才能逐步揭示出核心的错误观念。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关注的是求助者 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 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 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 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作用,提出“行为 的改变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 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 。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内部对话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

4.6.4 注意事项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 (包括社交恐怖症)、考试焦虑、情绪激怒、慢性疼痛等。

认知行为疗法对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酒精中毒等, 可选用的一种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并非对所有心理障碍都有效

4.7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 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效果的 首要决定因素。

4.7.1 工作程序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求助者变得更适应

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包括:

  • 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 第一个人,我们称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状态,具有攻击 性或处于焦虑中。
  • 第二个人,我们成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 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 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 咨询师与求助者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 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无条件关注是最根本的。 咨询关系是最根本的。
  • 求助者中心疗法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促进心理成长的三个条件:

促进设身处地地理解技术(共情)

  • 关注。咨询师要达到设身处地的理解,必须一开始就让求助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即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 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
  • 非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
  • 沉默作为交流过程中设身处地的理解的一种方式。

坦诚交流的技术

艾根的帮助技巧系统来源于罗杰斯的理论,按照艾根的观点,坦诚的交流包括:

  • 不固定角色
  • 自发性
  • 无防御反应
  • 一致性
  • 自我的交流

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尊重)

艾根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称为尊重,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尊 重的表现五种态度

  • 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潜力这一基础上而对他的尊重
  • 应承自己要与求助者一起努力
  • 把求助者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给予支持,并帮助发展独 特性。
  • 相信求助者有自我导向潜力
  • 相信求助者是能够做出改变的。

咨询师表现四种行为,以上五种态度就会起作用。

  • 对求助者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
  • 把求助者作为一个值得坦诚相待的人来对待,并且持有一种非批判性态度。
  • 对求助者的反应要伴有准确共情,并表示出对求助者的参考结构的理解。
  • 培养求助者的潜力,并以此向求助者表明他们本身的潜力以及行为的能力。

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 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
  • 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 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 求助者能自由地表达情感,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 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情感,接受自已感受,但仍些迟疑。
  • 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不再否认、惧怕、抵制自己的真实感受。
  • 求助者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自我经验排斥、歪曲越来越少。

4.7.2 相关知识

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把人看成是 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

  • 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 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称之为“实现倾向” 。
  • 人拥有有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认为机体智慧的表现 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它是根据自身机体满足感来评价。
  • 人是可以信任的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人格理论)

  • 经验:经验来源于现象场,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 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世界。
  • 自我概念:指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知,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 价值条件化:价值条件化是指建立在他人评价基础上,内化了他人价值观。每个人都存在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先天具有的有机 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

心理失调的实质与治疗

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自我观念与经验之间存在三种情况:一、符合个体的需要, 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自我概念之中;二、由于经 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三、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 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

适应程度低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的条件化 的基础上的。

心理治疗的实质: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 或者说是达到人格重建。

4.7.3 注意事项

  • 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 咨询治疗的主要责任在于求助者,咨询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关系中。
  • 人本主义态度是咨询师干预的必备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局限性是初学者在于倾向于接受没有挑战性求助者,只把精力放在反应和倾听上
  • 人本主义已经整合到现代心理治疗中,特别体现在关于心理咨询关系的理论上面。

4.8 远期疗效评估

4.8.1 工作程序

社会接纳程度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评估求助者行为表现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

评估方法:(1)家属或周围人的观察 (2)咨询师本身的审查

自我接纳程度评估

评估内容:(1)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 (2)性格成熟程度

评估方法:(1)求助者口头报告 (2)量表评估

随访调查

追踪回访

常用问访方式:(1)追踪卡(2)通信(3)面谈(4)电话

4.8.2 注意事项

如果咨询师出于职业竞争等目的有意夸大咨询效果, 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职业道德,那就更加以不可取了。

采用量表衡量或口头报告的方法了解症状是否改善或问题是否解决,都是求助者主观评估的方法。

如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评估咨询的远期效果,可以考虑由上级咨询师等专业督导人员来做比较中立性的评审。

5 团体心理咨询技能

5.1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5.1.1 确定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

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功能和类型

  • 什么是团体心理咨询
  • 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
  • 团体心理咨询的功能
  • 团体心理咨询与个别心理咨询的异同

相似点:目标、原则、技术、对象和伦理相同。

区别: 互动程度、助人氛围、问题类型、咨询技术和工作场所不同。

  • 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效率高;效果易巩固;特别适合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

  • 团体心理咨询的局限性:深层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个别成员会受伤害;隐私可能易泄露;领导者要求高

  • 团体心理咨询的类型:任务/工作团体;指导/心理教育团体;咨询/人际问题解决团体;心理治疗/人格重建团体

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及其团体性质

  • 团体目标是团队行为的指引
  • 团体目标的内涵
  • 团体目标的功能:导向、聚焦、坚持、评估
  • 团体一般目标和过程目标 过程目标:初创期、过渡期、工作期和结束期的目标。
  • 团体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 团体的性质:结构性与非结构性团体;同质与异质团体;开放性与封闭性团体;发展性与治疗性团体;自愿性与非自愿性团体

团体的发展过程

  • 团体初创阶段的特点和任务
  • 团体过渡阶段的特点与任务
  • 工作阶段的特点与任务
  • 结束阶段的特点与任务

确定团队心理咨询的目标和性质

  • 确定目标的准备工作:了解需要;目标考虑;资料收集;社会文化考虑
  • 确定不同团体的不同目标:团体一般目标;团体特定目标;每次团体会面目标
  • 确定团体的性质

5.1.2 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的作用和原则

  •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作用:领导者的必备能力;成员个体的影响;团体内成员互动的影响;团体效能的影响
  •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原则
  • 方案设计必须符合要求:计划的合理性;目标的明确性;操作的可行性;过程的发展性;效果的可评价性

团体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 团体技术及其功能
  • 领导者应具备的技术
  • 团体常用技术分类:与个体心理咨询相似的技巧 倾听、共情、支持、解释、面质、自我开放等;促进团体互动技术;团体讨论技术 脑力激荡术 耳语聚会;团体结束技术 轮流发言 结对交谈 领导总结
  • 团体练习的运用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步骤

  • 方案应包括的内容:团体性质、名称、目标、领导者、规模、活动时间、 理论依据、活动场所、评估方法、方案和其他。
  • 设计举例:我爱我家、放飞心灵驿站
  • 方案设计一般步骤
  • 团体各阶段设计的重点 团体初始、过渡、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
  • 每次团队活动的设计内容:热身活动;主要活动;结束活动

5.2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5.2.1 甄选团体成员

  • 团体成员构成技术:甄选成员的目的;招募成员与筛选成员
  • 甄选成员常用方法:面谈法;心理测验法;书面报告法
  • 引导有参加意愿者关心团体的方法:阅读有关资料;观看有关影视资料;筛选面谈时的承诺与建议;签订协议

5.2.2 引导成员相识并形成信任关系

沟通与人际关系知识

人际沟通的功能:传递信息、心理保健、自我认识和人 际协调的功能。

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心理咨询成功的基础。

掌握协助成员投入团体的方法

寻找相似性;彼此交谈;专心聆听;运用练习;

引导成员相识并增加信任的技术

起始技术;强化团体契约或规范技术;获得最大收获技术;处理焦虑、害怕情绪技术;处理防卫或阻抗的技术;

5.2.3 促进团队成员探索自我

团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及作用

领导者、调解员、教育家、好朋友、代理人和三对角色(专家/成员、局外人/局内人、中心任务/成员)

团体过程中领导者的职责

调动成员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融洽的气氛;

团体过程中成员自我认识的变化

促进成员自我探索的练习

5.2.4 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的结束

团体心理治疗产生的治疗因素:获得情感支持;尝试积极体验;发展适应的行为;重建理性认知;

影响团体治疗效果的因素

整理经验与追踪技术

5.2.5 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意义与目的

团体心理咨询评估的类型及内容

团体效果评估的不同层面: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结果层面;

团体评估的执行者:团体评估的执行者包括团体督导者、领导者、观察员、团 体成员和相关重要他人。

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方法:行为计量法;标准化心理测验;调查问卷;